关于“强工业”行动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4.11.14 11:28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对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等作出明确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关于“强工业”行动和县委十七届十四次全会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助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常委会组成调研组,以推进新型工业体系建设提质增效、企业梯度培育、数字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10户企业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工业经济保持了争先进位、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截止目前,全县工业企业达到483户,其中规上企业42户,1-10月,规上企业完成总产值99.46亿元,同比增长10.46%,预计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0.87亿元,同比增长14.7%。
(一)政策扶持不断加大。制定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陇西县“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陇西县“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陇西县强工业引领追赶发展工作方案》《甘肃陇西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2020-2035年)》,编制完成《陇西县铝产业加工园发展规划》,组建成立强工业工作专班和工业企业服务专班,建立完善“一企一策”“包抓联”“六必访”等工作机制,优化形成“一区两园”新布局,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启动建设,铝加工产业园、食品加工园完成规划,盐化工产业园完成调研论证。近三年,累计投入高质量发展(小巨人)奖补资金、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3407.88万元,投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437.75万元,落实今冬明春一览子政策资金838万元。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推出“工业升级贷”,为企业融资纾困解难,截至目前,发放贷款5.9亿元,发布金融产品334个,解决融资金额69.82亿元,融资增长率达到25%,依托省“信易贷”平台建设,为257户企业发布融资需求321笔78.61亿元,落实贷款286笔15.12亿元。积极落实贷款贴息政策,对符合一揽子贷款贴息政策的中小微企业、合作社及个体工商户贴息7.24亿元。
(二)重大项目稳步实施。近三年,累计投入工业项目建设资金22050万元,建成东兴嘉信11万吨/年绿色高端铝合金材工程、艾迪生物叶黄素产业园、西北铝16吨熔铸生产线技术改造、西北铝铝箔老线改造重启等项目,新增工业产值5.6亿元,吸纳就业人数达到468人。今年实施总投资131.47亿元的工业项目69项,索通年产30万吨铝用炭材料、奇正药材陇药大品种生产线提升改扩建等16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新开工建设总投资4.22亿元的西北铝业航空航天记精挤压材能力提升暨“三精基地”和嘉信新材料公司废铝再生与绿色高端铝合金一体化升级等重点项目,谋划储备总投资11.6亿元的2025年工业项目11项。
(三)产业集聚效应显现。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中医药加工、铝冶炼及加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新能源产业链,重点打造了中医药和铝冶炼及加工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制定印发《陇西县中医药加工产业链工作推进方案》《陇西县有色冶炼及加工产业链工作推进方案》等,认真落实产业链链长链主制度和重点工业产业链建设机制,组建成立甘肃陇西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索通年产30万吨铝用炭材料项目建成投产、东兴嘉信11万吨/年绿色高端铝合金材工程,对铝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上下游集群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1-8月,中医药、铝冶炼及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70.86亿元,其中:中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3.83亿元,铝冶炼及加工实现产值47.03亿元。
(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制定印发《陇西县优化营商环境二十条措施》《陇西县支持招商引资十条措施》《陇西县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在全市率先开通“企业开办一窗通办”专区,实现企业开办“零费用”“不见面”登记、一个工作日内办结、电子营业执照共享应用。持续推进“三集中三到位一限时”改革,进一步优化完善“四办”工作法。扎实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双减一优”,各审批阶段均实行“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多项审批”运作模式。开展“县长进大厅”“局长进大厅”零距离活动,每两周召开一次“政企沟通早餐会”,建立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挂靠企业制度,及时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探索构建“政银共建、双向赋能”金融助推+模式,帮助企业融资67.99亿元;“甘肃省信易贷”平台入驻企业9863家,帮助企业融资3.8亿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1-8月,全县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8.09亿元,全县规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量的93%以上,规下工业贡献占比不到十分之一,铝冶炼及加工等传统工业比重相对过大,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61.43%,而以医药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31.13%,工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加之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全县工业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市场风险加大,保持长期稳定的生产经营难度较大。部分企业抱团意识不强,缺乏联合发力闯市场的主动性,与“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差距较大。
(二)发展动能培育不足。一些工业项目谋划论证不充分,缺乏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招引的工业项目数量少落地少,初粗加工和低附加值产品多,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少,整体竞争力较弱。工业整体实力不强,现有企业大的少小的多、强的少弱的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中医药加工、铝治炼及加工企业的依赖性较大,有很多厂房、设备、药号等资源资产闲置。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集聚程度不高,规上企业数量少,园区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三)数字赋能有待提升。企业对发展数字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认识高度不够,发展数字经济意识比较薄弱,发展数字经济的能力亟待提高,发展数字经济的人才支撑存在短板,全县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促进数字赋能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统计监测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数字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的软环境还需要持续完善。大数据与产业的融合不深,产业发展协同效应发挥不明显,运用大数据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不够健全,对数字化内生动力不足,主动转型升级的意愿不强烈,中小企业在产业数字化转型中存在“不会转”“不敢转”“无力转”等问题。
(四)营商环境仍需改善。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服务保障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工业园区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园区道路管网、绿化美化、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园区建设难以满足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中医药、铝产业等主导产业链条不长,与之相匹配的技术研发、人才培育、信息咨询、信用担保、法律服务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聚集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的“洼地”效应不明显,对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效应和社会带动效应不足。近年来引进人才主要聚集在教育、卫生和农业系统等机关事业单位,懂经营、善管理、精技术的工业企业管理人才以及从事科研和项目建设的专业人才依旧比较缺乏。
三、工作建议
(一)聚焦重点任务,力促产业结构调整。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坚决扛稳抓牢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政治责任,深入实施省委“强工业”行动,贯彻落实市委“一区三地”战略定位和“八个聚焦”重点任务,坚持以工业为引领,做到领导精力向工业集中、主要财力向工业投入、招商服务向工业倾斜,聚焦提升价值链、构建产业链、形成循环链,一手抓“总量壮大”,力争更多工业经济指标绝对值争先进位、领跑全市做标兵、赶超全省平均水平;一手抓“质量提升”,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努力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持续强化工业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紧盯集中开工建设的工业类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围绕签约项目抓项目落地率、在建项目抓投资完成率、竣工项目抓投产达产率,为工业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打好“个转企、小升规、强龙头、育集群”组合拳,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跟踪抓好规下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鼓励支持小微企业抱团发展,树立建立骨干企业、入规入统企业后备库,落实“一企一策”扶持措施,促进企业稳产增效。
(二)突出项目支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立足县域资源禀赋,精准把握国省政策导向,加快优质项目论证储备,主动开展招商对接活动,加快铝产业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列入“十五五规划”,加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工业集聚地。要着眼“十四五”提速发展,大力推动中医药加工、铝冶炼及加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新能源产业链扩量提质增效,培育引进一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扶持企业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全力做好补链、延链、强链文章,提升产业附加值。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绿色制造体系等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培育库,针对目标企业精准施策,推动科技创新和优势工业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实施设备技术改造升级,实现全流程指导服务,为推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工作提供项目支撑,着力推动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三)加快数字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加快建设以“六大工业产业链” 为主线的互联网平台,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通过购买算力或新建小型智算中心等方式,引进数据授权运营方面的先进企业,通过数据建模和数据分析,将数据应用于工业等场景中,促进数据流动和创新,增加数据价值,形成数据交易圈,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要聚焦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做强数字信息企业规模,围绕中医药、铝产业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5G+行业”应用标杆示范,在行业内推广应用,推动工业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实施数字化网络智能化改造,进一步降本提质增效。要鼓励支持企业通过实施“机器换人”、生产线智能改造、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推动企业向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升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转型、个性化定制等方向创新应用新模式,支撑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要依托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全县规上企业、规下重点企业建设应用工业互联网,带动“六大工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同时,要加快园区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服务保障,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全面深化工业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整合共享资源打造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行“马上办、代着办、领着办、流动办”工作法,切实提高政务服务效能。紧盯“百亿级开发区”目标定位,积极实施产业园区厂房标准化建设等基础配套和服务提升工程,加强园区水、电、气、土地等生产要素保障,全面提升开发区承载产业、促进发展的能力。加强政企良性互动,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量身定做“惠企政策套餐”,随时掌握企业诉求,帮助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类问题。紧盯重点产业和关键企业,建立工业领域紧缺人才需求清单,健全完善人才“留用引培”机制,落实人才配套各项政策,完善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制度。持续推进实施好高校毕业生进企业服务和科技特派员项目,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兼职、顾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断强化人才支撑,提高企业整体管理经营能力。
Copyright © 2016-2024 陇西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陇ICP备17002246号-1 甘公网安备62112202000057号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县门街1号 邮编: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