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科技”行动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4.11.14 11:29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省市县关于“强科技”行动的决策部署要求,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安排,9月中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深入西北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宏腾油气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甘肃陇之味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陇西奇正药材有限责任公司等10家科技企业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县“强科技”行动落实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广泛征求了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载体提升、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要素汇聚,扎实推动“强科技”行动各项政策落实,全县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围绕《陇西县国家创新型县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责任清单,持续健全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合作、紧密联系的科技管理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财政科技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效能不断提高。建立“政学研科金产”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引领机制,锻造科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系统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为全县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二)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围绕“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加强科技企业培育,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全县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0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8家,入库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7家,全县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达到24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6亿元,技术交易额达到3.1亿元,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科技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6%。
(三)创新平台载体不断优化。依托国家级创新型县和国家火炬陇西高新区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组建了甘肃陇西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医药协同创新基地,申报认定国家级星创天地3家,省级星创天地 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科普基地2家,市级众创空间2家、技术创新中心24家,与浙江理工大学等院校对接建成了中医药产业研究院、协同创新基地,甘肃之骄制药有限公司与兰州大学、天士力药物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建立了中医药领域战略合作,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技术联盟,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四)科技投入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财政科技稳定增长机制,县级财政每年预算科技经费1000万元,2022到2023年,县级财政科技支出从4834万元增加到7660万元、达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65%。截止目前,全县财政科技支出达到5581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7%。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20年到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从0.44亿元增加到1.15亿元,全县全社会研发投入力度大幅提高。
(五)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面落实人才引育奖补政策,加强推进拔尖领军人才队伍、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产业基础人才队伍和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组建科技创新团队14个,申请选派省级科技专员9名、省市三区科技人才15名。聚焦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专家工作站和科技型企业人才需求,择优选派18名专业人才帮助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工作,全县科技特派员总数达到232人,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推进“强科技”行动落实上做了大量工作,科技创新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家创新型县建设和省市县开展“强科技”行动的部署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主体太少、技术含量较低等问题。
(一)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全县科普宣传不够深入,公众对科技创新存在认知偏差,企业对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科技创新氛围还不够浓厚。现有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引导还存在不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的要求,缺乏科学、系统的体制机制保障。县内科技型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大品牌。特别是县属科技型国有企业少之又少,且市场化程度低、盈利能力弱。
(二)创新主体实力不强。全县科创平台建设层次较低,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滞后,科技创新的带动力和牵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现有科技企业小而不精、精而不强,大多为中小微企业,全县483家工业企业中仅有42家为规上企业,而且42家规上企业中仅有17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仅为40.4%。现有科技型企业大部分是涉农企业,自主研发、联合研发和引进转化成果较少,企业竞争力不强。
(三)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全县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比仅为0.51%,低于全省平均值0. 7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仅占营业收入的1.19 %,平均每户规上企业仅为260万元。民营企业大部分处在产业链中低端,产品科技含量低,家族式经营、粗放式管理特征明显,加之部分企业发展预期低迷、信心不足,强科技“主力军”作用发挥不够。
(四)创新人才队伍短缺。全县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远远不能满足创新需要,科技企业人才引进培育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全县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较弱。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难度大,青年科技人才储备不足,领军人才、复合型高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全县万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仅为18人。
三、工作建议
(一)聚焦组织引领,进一步提高创新服务能力。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强科技”行动的决策部署要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强组织领导,扛起主体责任,在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抓落实上聚力用劲,推动形成有利于激发自主创新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二要强化协调配合。牢固树立全县上下“一盘棋”思想,明确职责分工,统筹协调联动,推动形成分工明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推进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搭建高效的服务平台,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有效地激发全社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三要加大科普宣传。进一步延伸科普触角,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多元、触手可及、通俗易懂的科普体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真正让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二)聚焦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系统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着力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一要强化研发投入保障。完善科技投入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和激励全社会增加科技投入,探索多元化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完善鼓励研发投入的政策体系,提升科技经费投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探索拓展科技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水平,有效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金融支撑的多元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二要强化园区功能保障。依托国家火炬陇西高新区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加快补齐园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生活设施短板,构建“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形成多元化、专业化和高标准、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增强技术储备和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各类平台数量增长、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三要强化服务机制保障。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开展“强科技”行动的部署要求,切实做好企业科技创新各项政策落实工作。主动深入科技企业指导业务,及时收集企业各类技术需求,积极对接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面落实科技型企业“包抓联”服务机制,帮助企业不断创新思路,用足用活助企纾困政策,推动产业链与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
(三)聚焦主体培育,进一步释放创新发展动能。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聚焦创新主体培育,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加快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集群,建立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科技型企业成长体系,壮大科技创新主体。一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引导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平台、推进科技合作、加快技术攻关、加速成果转化,推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集中扶持培育一批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不断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二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注重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通过支持规上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支持骨干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加大技术改造和科技投入、引进产业技术人才、共享科技发展成果、互学先进经验,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自主科技创新力量重塑等方面勇挑大梁,逐步形成大小企业联合、国企民企互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大创新体系,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三要激发创新发展动力。聚焦国家和省、市科技支持领域和政策导向,围绕医药健康、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争取实施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关联、横向耦合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大科技创新合作项目,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加快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进一步提升创新发展的动能。
(四)聚焦平台搭建,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建设高层次研发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链同产业链深度融合。一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国家级创新型县和省级高新区建设,围绕中医药加工、铝冶炼及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联合组织。支持现有创新平台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集聚人才和智力资源的引领作用,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鼓励科技企业创建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吸引一流科研机构、大型科技企业在我县建立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构建形成多元化、专业化和高标准、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二要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全国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园区、国家火炬陇西高新区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步伐,打造集线上综合信息化公共服务和线下综合科技服务等科技服务平台,引导鼓励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园等科技型企业建立合作联盟,推动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提档升级。三要深化科技交流合作。围绕打造“工业主导型城市”,统筹用好东西部协作、院地校企合作等平台,引导县内企业主动“走出去”,加强与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衔接,就产学研合作、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和培养交流、数字产业、新型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方面广泛合作,推进高水平科技企业孵化器落地建设。
(五)聚焦人才引育,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人力“留用育引”和人才“生聚理用”机制,不断完善政策、优化环境,进一步激发人才创业创造活力。一要“内育外引”汇聚人才。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持续完善和落实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扭转科技人才短缺的局面。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各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坚持以产业布局为导向、企业需求为重点,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模式,建设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二要“用心用情”留住人才。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妥善解决科技人才在落户居住、就业创业、子女教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确保科技人才引进来,用得好,留得住。持续优化支持措施,逐渐形成有利于青年人才安心成长的区域环境,让真正推动企业产生重大科研效益的高端人才能够安心扎根陇西。三要“创新举措”用好人才。加强实用型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引导企业加大对职工技能培训的投入。建立完善科技人才数据库,推进拔尖领军人才队伍、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产业基础人才队伍和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行动和“大学生进企业行动”,培育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专长的本地科技人才,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
Copyright © 2016-2024 陇西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陇ICP备17002246号-1 甘公网安备62112202000057号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县门街1号 邮编: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