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及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4.11.14 11:31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及防灾减灾救灾等相关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力强化全县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安排,9月下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到云田镇、云田镇北站村、县消防救援大队、陇西桥南家具建材城和县应急管理局,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全县防灾减灾救灾及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召开了相关部门参加的座谈汇报会,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及防灾减灾救灾等相关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强化灾种测、报、防、抗、救、援措施,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应对各类灾害事故,全县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向好。2024年全县生产安全事故数同比下降50%、死亡人数持平,受伤人数下降100%,未发生较大生产安全事故。
(一)夯基固本,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以“优化、协同、高效”为目标,着力构建统一指挥、上下联动、反应灵敏的防灾减灾工作格局。一是理顺职能体系。制定完善了“三委四部”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工作规则,建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的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各分管副县长任总指挥的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抗震救灾、地质灾害应急4个指挥部。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的各项责任制,全面厘清乡镇、部门职责,明确责任区域,“四级包抓”责任全面落实。二是构建责任网格。建立起横向连接部门、纵向直达村社的应急通讯联络制度,将全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和乡镇及村社干部全部统一纳入通讯录,覆盖全县215村(自然村或行政村),联络员手机24小时在线。按照“网格长+监管员+宣传员+信息员”的“三长三员”(镇、村、社三级网格长,监管员、宣传员、信息员)工作模式合理划分三级网格,明确工作职责,充分发挥村社“应急第一响应人”作用。三是完善平台建设。各乡镇建成“综合应急指挥平台”,配发卫星电话24部,可视化桌面调度终端23台,370手持终端 32 部,开通了应急通APP,围绕乡镇交通要道、重点企业、重点场所监控设备,将风险防范和指挥调度融入智能化监管平台,实现与所有乡镇点对点通信,预警信息直达基层。利用“县、乡、村、社、户”的五级预警网格,通过应急广播、短信即时发送和信息员入户通知、铜锣等方式向干部群众传达预警信息,确保在灾害发生时及时撤离危险区群众。
(二)压实责任,风险防范能力切实加强。坚持以防为主、防治为先,不断筑牢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一是常态化巡查织密防线。坚持把日常劝导和联合检查相结合,以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行动、燃气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和冬春火灾防控为契机,对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开展常态化巡查,重点整治生产经营单位、出租大院电线私搭乱接、乱堆乱放堵塞消防通道、电动车室内充电等安全隐患,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跟踪督促整改、落实闭环管理。二是精细化防控提升质效。健全完善应急预案和救援力量,制定预案体系建设目标任务,乡镇建立1+9(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地震、地质、防汛抗洪、农业灾害、森林草原火灾、抗旱、生产安全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安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村(社区)根据辖区风险程度类型,编制综合性“多合一”应急处置方案,在全县101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建立“一点一预案”,全面落实“一点一演练”制度。各乡镇组织综合应急演练22场次,分级分类组织开展防汛抗洪、防火、防震等各类专项预案演练 490余场次,同时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三是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公安、消防等相关职能部门,加大道路交通、消防、燃气安全、治安管理等领域的摸排检查,构建各部门沟通协作,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良好局面,合力抓好全县应急监管,切实消除风险隐患。
(三)防患未然,应急救援水平稳步提升。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防灾减灾的固本之策,筑牢基层自然灾害防治基础。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物资储备。依托大型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了8支共207人的社会救援队伍,依托乡镇干部和镇区附近的民兵、公益性岗位人员组建30-50人的应急队伍17支1048人,村(社区)依托干部、党员、民兵、村民小组长、安全劝导员、灾害信息员、网格管理员、群防群治员、青壮劳力组建10人以上476支6589人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按照乡镇25平方米,村(社区)10平方米标准建设了储备室,近三年先后累计投入资金635万元,共采购应急保障物资5.58万余件(套),基本建立了以县级物资储备库为主,乡镇物资储备库为辅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确保一旦灾情发生,应急物资第一时间快速调拨。二是协调救助工作,满足群众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原则,2019年至2023年,全县先后累计争取受灾群众冬春生活救助资金3509万元,累计救助57342户212241人。2021至2024年完成农房抗震改造986户,2021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防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救助资347.17万元,用于解决城乡居民用水困难、转移安置受灾人员、排危除险等应急处置工作。累计投入资金15万元,支持文峰镇铁路社区、文峰镇东铺社区等创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全面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三是强化培训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举办自然灾害防治业务培训3班次,抽调参加省上师资培训人员及相关部门业务精干力量组成3个轮回授课组在全县范围内分乡镇、分行业全覆盖组织开展“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工作,已完成215个村(社区)、68家企业培训任务,合计受训人员达到2000余人。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安全生产月活动等重点时段为契机,强化应急、水务、气象、消防救援大队等部门和各乡镇之间联动,在当地广场、公园、企业、学校、社区、农村、公共场所等通过张贴海报、放置展板、分发宣传册、播放音视频资料、专业人员现场讲解等方式宣传防灾避险知识,面对面解答群众关心的防灾减灾问题,提升了广大社会公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全县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上效果显著,但对标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应急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一是应急管理指挥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统一指挥、上下联动、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响应启动机制不够完全顺畅。统一作战指挥平台发挥作用不够充分,个别部门之间存在数据孤岛和信息壁垒,一些救援力量条块分割,第一时间形成联动效应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防与救的责任衔接需进一步明晰。应急管理涉及的部分职责职能尚未完全明确,职责衔接不够完全通畅,交叉重叠或脱节空档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林业、水务等专业部门共同履行源头“防”的责任和应急管理部门如何履行“救”的责任,还缺少协同有效运行规范。三是应急预案需进一步完备。个别乡镇、部门以及一些重点企业仍存在应急预案编制不完备或应急预案不切合本地实际的问题,甚至有的只是简单地套用上级或历年的预案,没有经过宣传、演练,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难以发挥作用。
(二)安全风险管控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风险预判能力不足。预判风险是防范风险的前提。面对风险隐患,部分干部缺乏专业知识,预判能力不够,认识不到风险在哪,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基层是防灾减灾救灾的第一线,却是预警防范技术手段难以覆盖的“末梢”,虽然乡镇一级已大有改善,但村级监测终端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应急装备落后,专业人员缺乏,没办法应对重大灾害事故,“被动应急”的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隐患排查不扎实。矿山、危化、建筑、道路交通、森林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不深入,整改督办和处罚力度不强。
(三)应急救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基层应急投入保障有欠缺。乡镇缺乏应急专项工作经费,难以保障应急队伍建设、综合应急演练开展、装备配备和更新。二是基层应急队伍力量薄弱。专业救援队伍人员紧缺,特别是安全生产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有洪灾、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救援技术及经验的人员严重缺乏,现有救援人员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基层救援人员不稳定,主要依靠机关干部和当地群众,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不高。三是应急物资和场所缺乏整体统筹。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单一,更新不及时,结构布局不合理,特别是基层储备能力不足,数量偏少、品种难以动态调整。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少、规模小,分布设置和建设不够规范,相关配套设施不全,有的紧急避难场所缺少基本的生活设施,只能作为灾后群众临时安置点。
三、工作建议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补齐短板弱项,推动改革深化,促进有机融合,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应急管理机制,抓好责任落实。一要进一步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应急管理部门要主动牵头,充分发挥好综合协调优势及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汇集各方面力量,健全相互协调统一指挥的工作机制,完善应急指挥、应急值守、信息处置、信息发布等制度,形成上下贯通、衔接有序、反应灵敏的应急指挥工作体系,提升应急救援的合力。二要进一步健全责任体系。强化应急委的统筹协调、综合服务、督查督办作用,及时分析研判公共安全形势,协调调度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应急管理责任网络,形成全链条的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部门、企业等责任主体和岗位责任清单。三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编制。探索建设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灾害事故应急预案简明化、数字化、智慧化统一平台管理汇集共享。及时分析应急演练中存在的问题,修订应急预案,增强各类应急预案的针对性、联动性和实效性。
(二)进一步强化全民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一要加强应急基础教育。着力构建全媒体、立体化的宣传教育大格局,突出生产安全、生活安全和消防、交通、燃气、涉水等公共领域安全,全力推进安全与应急宣传教育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高质量开展好“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主题活动,有针对性地介绍、宣传区域重大风险的安全防范与自救互救知识。二要优化应急演练。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常态化开展部门联合、群众参与的应急演练活动。农村开展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火灾等事故灾害实战演练,城市社区开展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旅游景区等场所场景逃生演练,学校开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以及防溺水等情景模拟、自救互救演练,进一步强化公民安全防范意识,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三要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坚持把宣传教育培训作为第一道防线,全面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重要论述,着力宣传普及《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应急安全知识技能,抓好重点岗位、高危行业、新进企业人员培训,不断强化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和意识,提升全民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安全风险管控,营造安全环境。一要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统合统筹、牵头抓总的优势和作用。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进一步厘清应急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防、治、救的责任关系,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统筹牵头抓总职能,建立健全“一体化”组织指挥体系、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和部门协同响应机制,落实应急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单项应急管理向综合应急管理、部门垂直管理机制向综合管理模式的转变。各行业部门要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经常性开展全方位安全生产检查,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要时段要从严从细从实全面排查和整治安全隐患,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建立清单,逐项销号。加大行政执法及处罚力度,完善安全生产联合惩戒及黑名单制度。二要夯实基层应急管理基础。按照人岗相适的原则配齐配强乡村两级应急管理队伍,整合各种基层“员”,建立和完善网格员工作制度,组织开展“应急第一响应人”知识技能培训,履行第一时间向村(社区)报告风险隐患信息,第一时间报告网格内灾害事故信息,第一时间组织群众疏散逃生等职责,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网格化治理格局。三要提高灾害风险监测预警水平,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要统筹推进灾害事故风险监测预警工作,建立统一规范的预警发布系统。要规范应急预案编修程序,组织应急预案编修培训,及时指导基层单位编制修订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预案督促指导工作机制,强化综合性实战演练和无脚本“双盲”演练,全面提升应急预案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四)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筑牢安全根基。一要提升应急管理能力。要进一步压紧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构建更加严密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通过财政补助、单位自筹、社会各界捐赠捐助相结合等方式,多渠道加大对基层应急管理的经费、技术设备、综合演练等支持力度。抓好气象、水务、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部门应用需求的信息化系统提升改造,实现报警和救援信息共享,优化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强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水平。二要提升应急装备能力。要完善专业救援装备,确保消防安全布局、消防装备、消防供水、消防通信等基础设施满足实际需求。优化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和救援装备,购置或更新高层灭火等紧缺特种专业救援设备和防护装备,为救援队伍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要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库和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统筹规划应急物资储备种类、数量并及时更新,健全相互协调、反应敏捷的物资调配系统,做好政府储备与企业社会责任储备有机结合。摸清避难场所容纳能力和城区人口疏散安置需求,优化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基础设施,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公共设施、消防设施建设提级扩能。三要提升应急救援能力。要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总结推广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经验做法。常态化、实战化组织开展综合应急救援演练,规范地方应急救援力量的训练内容、组训方式、考核标准,完善管理和保障机制,提高应急演练实效。鼓励专业社会应急救援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提供社会化救援有偿服务,充分发挥应急志愿者服务队伍在应急知识宣教、救援、民间搜救等方面的作用。支持引导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参与应急救援行动。
Copyright © 2016-2024 陇西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陇ICP备17002246号-1 甘公网安备62112202000057号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县门街1号 邮编: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