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社会责任 助力脱贫攻坚
时间:2019.04.09 16:39——记陇西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马正昌
见到马正昌代表时,他正忙着收款记账。“每年春播来临之时,合作社为社员及农户提供化肥、农药、地膜、种子等农资,大部分社员都是现买现付,但也有部分贫困社员当时没钱,就先给他们欠下,等年底有钱了再还,合作社每年给贫困社员赊销的化肥、种子达50多万元。”马正昌说。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他始终坚持以建设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为依托,通过签订单、建基地、调良种、抓培训,对社员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帮带模式,带动柯寨镇及周边群众走上产业脱贫之路,以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
抱团发展,争做产业领头羊
2004年,他利用多年从事马铃薯贩运和购销的丰富经验,睿智分析市场行情,认识到仅靠个人的单打独斗已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不相适应,必需把农户有效组织起来进行规模化经营,形成品牌优势,才能参与市场竞争,于是他联合村民组建成立了以马铃薯运销为主的“柯寨洋芋运销协会”,由于回收价格公道,加上诚信经营,协会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户马铃薯销售难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2007年,政府在政策上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氛围越来越浓。同时,协会在运作中与市场接轨模式单一,竞争力弱,他又兴办成立了正昌农副产品购销合作社,不但经营着农资购销,还经营着马铃薯良种种植以及中药材加工。今年以来,他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实施“六个十”产业扶贫行动的号召,引领8名县镇人大代表以中药材和马铃薯种植、畜牧养殖、劳务输转、新型能源等产业合作社组建成立富民产业联合社,形成集中经营、博采众长、抱团发展、优势互补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先后发动合作社成员与12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在种养管理、经营销售、劳务用工、品牌包装各环节为贫困户提供服务,有效改变了贫困户单打独斗、品质不一、产量不佳的现状,与贫困户建立起联结紧密、统分结合的利益联结机制,做到稳定增收。
创新模式,共同铺就致富路
今年60岁的贫困户郭维平是柯寨村上川社人,也是这个合作社的社员,说起自己这几年的变化,眼里充满着感激,“我们这个地方人多地少,年轻的时候一直在外面打工,现在年龄大了,工地上也不要了,这几年一直在合作社干活,特别自由。只要合作社的务工微信群里有通知,自己就马上过来,一天能挣一百多元,一年下来能收入近两万元,加上家里的8亩地和三头牛的收入,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
和郭维平一样,今年48岁的贫困户谢宝宝也是这个合作社的受益者。由于相对年轻,再加上头脑灵活,他已成为这个合作社的正式员工。
正在发放化肥的谢宝宝说:“合作社成立后,我就一直在这里打工。平时无论是装卸农资还是挑拣药材和薯种,自己都非常能吃苦。由于干得比较好,去年被合作社聘为正式员工,每月3000元的正常工资从不拖欠。同时,将自己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和一点积蓄都以融资的模式投入合作社,年底能拿到合作社8%的分红。”
从2016年开始,合作社将柯寨镇柯寨、崖坪、虎家屲等3个村作为合作社精准扶贫帮扶重点,将马铃薯确定为帮扶主导产业,确定了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帮扶带动对象。同时,合作社针对贫困户面临的困难和脱贫意愿,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因户施策,提供贫困户优质马铃薯种薯、肥料、农膜等生产物资,示范带动农户采用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等农业增产技术,带动贫困村发展、贫困户增收脱贫。
2018年,按照当地富民产业布局,他积极探索“联合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打造刘家掌-鲁班山马铃薯原原种扩繁基地,贫困户利用土地和劳务入股,年均获得土地流转收益400-500元/亩,获得劳务收入1100元/亩/年。因土地流转,贫困户户均增加外出务工人员1-2名,实现劳务收入20000元。同时,与贫困户及周边群众签订辐射带动种植协议,提供良种和良法,并按照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产品,带动群众发展富民产业。争取项目资金打造百亩“光伏+”药材种苗培育、观光旅游、休闲采摘高效农业综合示范体,把无劳动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纳入联合社带动范围,获得土地流转租金、经营收入分红、劳务报酬等多重收入,实现“以社带户”抱团取暖共同致富。
马正昌代表告诉笔者,“为了增加社员和贫困农户收入,实现增收脱贫目标,合作社先后引进陇薯3号、陇薯7号、陇薯10号、青薯9号、青薯168号等10多个适宜本地种植且具有丰产、抗病等优点的品种,带动了柯寨镇及周边四个乡镇30多个村8000多户农户进行马铃薯规模化种植,面积达7万亩以上,促进了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延伸链条,搭建农企双赢桥
2012年,针对当地马铃薯种植品种单一、良种应用率低这一最大短板,他抢抓引洮工程建成通水和打造渭北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有利机遇,在通安驿镇高阳村流转土地,组建成立了甘肃裕新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展以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为主的现代科技示范园建设,力求从根源上解决马铃薯品种退化严重、品质不良的问题。目前,园区已建成高标准节能温室50座,钢架大棚160座,连栋温室1座1400平方米,种薯贮藏窖1座2400平方米,万吨果蔬保险气调库1座3120平方米,并已全部投入生产。年可生产原原种2500万粒,原种3000吨,可供全县2.8万亩的马铃薯种植进行品种置换。新建成的脱毒苗繁育组培中心,可年生产马铃薯脱毒苗1500万株,解决了马铃薯脱毒苗从外地引进的难题,完善全县脱毒种薯繁育链条。同时,通过“联农户、签合同、投良种、供农资、建基地、送技术、搞培训”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脱毒种薯应用率,推广标准化种植,实现马铃薯种植提质增效,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马正昌代表说:“在今后工作中,自己将认真履行好代表职责,一如既往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结合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折股量化带动、订单保底分红等模式,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带动作用,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陇西县人大常委会代工委 王立新供稿)
Copyright © 2016-2024 陇西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陇ICP备17002246号-1 甘公网安备62112202000057号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县门街1号 邮编: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