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药都”写芳华
时间:2019.08.13 15:51——记甘肃省定西市四届人大代表张玉云
31年来,她坚守农技推广工作第一线,致力于中药材引种驯化、栽培技术研究、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和中药材人才培养工作,用科技力量助推全县中医药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她就是甘肃省定西市四届人大代表,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首阳区域农技推广站站长、农技推广研究员张玉云。
勇于实践 为科技扶贫提供技术支撑
一名合格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必须具有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必须具备农作物栽培的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张玉云始终坚持将理论运用于工作实践,落实到中药材种植试验示范、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区域站队伍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去。
仲夏的陇西药圃园生机勃勃、药香四溢。张玉云和同事们正在为8月份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场馆布置做准备。届时,将有100个品种的盆栽中药材在海内外嘉宾面前亮相,这些中药材植株全部是张玉云和同事们在药圃园基地引种驯化的。
“像大宗中药材黄芪、党参、甘草、柴胡、板蓝根、款冬花,基本上按照50盆到100盆的规模摆个大造型,形成比较壮观的场景,展示咱们大宗中药材的风采。”张玉云兴奋地说。
陇西药圃园是县上顺应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形势而建立的集中药材引种驯化、试验示范、繁育观赏、实习培训、辐射带动、种质保存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被派驻到药圃园以来,张玉云始终以园为家,躬耕不辍,积极为当地农民及技术人员讲解中药材种植种子处理、肥料合理使用、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累计培训干部群众260人次,培训农民7万多人次,使他们熟练地掌握了大宗中药材黄芪、党参等的标准化种植技术,为药农实现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长期实践与研究,张玉云总结出太子参、北沙参、羌活等珍稀名贵中药材的栽培技术要点,组织实施了“秦艽绿色栽培技术研究”“甘肃陇西黄芪绿色生产操作规程研究”“甘草新品种选育”等多项科技项目,制定黄芩、柴胡、秦艽等中药材栽培地方标准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为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保证了科技服务精准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成效。从2002年开始,张玉云和她的团队先后引进野生及名贵中药材品种180种,成功种植了104种,向大田推广了丹参、牛蒡子、关防风、款冬花等14个品种,面积达5.7万亩。
倾心培育 建立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
作为人大代表和陇西药圃园科技特派员,张玉云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科技扶贫与产业扶贫有机联动、齐头并进的立体化扶贫模式,将陇西药圃园研发成果高速转化并大范围示范推广,在创新科技扶贫新模式的同时,给广大药农带来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将药圃园建成国家级科研院所中药材试验研究推广基地和西北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中心,以药圃园为带动,推动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引导群众转变种植观念、提升药材品质,这是张玉云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推进农业科技服务过程中,张玉云倾心培育区域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带领科技创新团队,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服务农民合作社,助推产业扶贫。
2019年,张玉云在陇西县首阳镇董家堡村指导建设的500亩黄芪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吸纳建档立卡的48户贫困户提供土地与基地合作种植,户均预计增加收入0.25万元以上。她指导建设的32亩黄芩种子标准化繁育基地,吸纳建档立卡种植户9户,户均预计增加收入0.3万元以上,还辐射带动首阳区域周边1000户6000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
立足本职 为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作为农技推广方面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张玉云平时主要致力于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张玉云非常注重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履行好代表职责。
作为连任人大代表,闭会期间,张玉云积极参加市、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的集中视察调研活动及政情通报会、代表小组会和应邀参加的其他代表活动。人代会分团审议期间,张玉云多次提出打造药都核心区、全面推进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建立药材种植轮作倒茬休耕机制和建设国家级中药材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等中药材产业发展相关建议,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定西市打造“中国药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把广大药农的要求呼声带到人民代表大会上,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传达贯彻到群众中,张玉云一直忠实地履行着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王立新)
Copyright © 2016-2024 陇西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陇ICP备17002246号-1 甘公网安备62112202000057号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县门街1号 邮编: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