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7.08.21 07:31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要点,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为全面掌握全县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情况,7月中下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采取县内调研与赴外学习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旅游资源基本状况及相互融合现状
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秦设陇西郡,历来是郡、州、府等治所,是古丝绸之路商埠重镇和区域经济文化中心,是天下李氏的发祥地,境内有丰富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等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有李家龙宫、李贺南园等李氏文化遗址遗迹,有威远楼、文峰塔、战国秦长城、古墓葬群等古址遗迹以及仁寿山森林公园等人文景观,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具有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前景。近年来,我县把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作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强县”战略,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规划建设稳步推进。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良好机遇,完成了《陇西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6—2025)编制,并由县政府批准实施;提出了“一城一带三圈”发展目标,明确提出我县旅游开发必须挖掘和融入全县地方文化,并对文化旅游相关产品、重点项目以及生态环境与文物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在《李家龙宫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正在修编《李家龙宫景区修建性提升规划》。按照“一廊两园六区”建设规划,完成了《陇西文化艺术中心建设规划》《北麓之辰生态风情线建设规划》等景区规划,理清了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发展思路。
二是李氏文化建设持续加强。实施“世界李氏文化中心”品牌工程,筹资3800万元,完成了李家龙宫大门、陇西堂大殿、戏楼、李氏文化博览馆和龙宫广场以及龙宫迎宾厅、李氏文化长廊、藏经楼等工程建设,对李家龙宫文物保护区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彩绘并对部分文物进行保护加固;连续举办了三届李氏文化旅游节会,编辑出版了《李氏名人大观》《首届中国·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节纪念刊》《李氏文化研究新编》《李氏文化》等文化丛书;先后拍摄完成了《根叶情》《李氏文化源流》等8部在全县范围内富有影响力的电视专题片。2017年李家龙宫被中国侨联命名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和平乡永胜村被推荐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三是特色文化旅游逐步拓展。整合境内的李家龙宫、仁寿山景区、威远楼等一批文化遗址遗迹和旅游景点,开辟了李氏故里一日游旅游路线;加强同陕西西安、河南鹿邑的联系,联合打造宣传推介陇西李氏文化,形成了陇西—西安—鹿邑—福建上杭的陇西李氏文化寻根之旅。积极探索开辟首阳药材地产交易市场—渭河牡丹园—仁寿中医药养生园—华夏李氏文化园—陇原中天中药材萃取精深加工旅游线路,中医药产业优势得到有效发挥。
四是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加强文化旅游项目谋划、推荐、筛选,积极引进文化产业项目,先后通过深圳文博会、敦煌丝绸之路文博会等平台,引进文化旅游项目12个投资81.4亿元,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新活力。目前,陇西县李氏文化产业园项目、陇西县双龙口渭河生态风情园景区、陇西古莱坞文化旅游创意园、大渭河文化风情园、陇西渭河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等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0.49亿元,其中陇西古莱坞文化旅游创意园已于2015年6月投入运营,累计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实现收入3800万元,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重要旅游中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特色旅游品牌的打造需进一步加强。全县文化旅游市场尚处于开发阶段,对部分文化内涵较深、地域特色较强的文化资源、民俗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等重点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开发不够。如中医药文化,虽然我县素有“中国药都”之称,境内中医药资源丰富,对建设养生休闲胜地有良好的基础,但近年来中医药文化形象的塑造却较为滞后。同时,我县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目前已申报省、市的就有34项之多,具有打造集名人故里、民俗、农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的潜力,但由于缺乏包装策划,导致全县旅游的品质不足、档次不高。
二是全县文化旅游编制规划需进一步完善。县政府在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方面缺少县级层面整体性规划,对县内历史遗存和自然景观缺乏系统性战略规划和架构设计,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开发缺乏应有的力度。全县境内丰富的历史遗址、人文景观未得到有效整合,景区建设单一,缺少文化元素,难以突出自身特色,存在景区内容重复建设现象。发展全域旅游意识淡薄,旅游配套建设滞后,旅游集散中心尚未建立,景区停车场、卫生间等基础建设薄弱;全县旅游交通没有进行统一规划,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尚未形成,政府各部门没有形成工作合力。
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需进一步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是一项过程长、见效慢但影响深远的工作,虽然我县创建工作已启动实施,但由于创建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物遗址遗迹的保护难以做到系统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资源的采集、保存、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全县博物馆数量偏少且尚未形成集群效应,致使创建的平台和资源较为缺乏。丰富的社会文化形态尚未形成,城市软实力尚不符合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尚未完全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建工作的推进。
四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载体需进一步拓展。由于缺乏恰当的手段和方式方法,我县自然景观中原有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很好展示,对人文资源的挖掘不深,致使悠久历史文化和特色风土人情难以凸显。对旅游商品开发重视不够,运作不力,对能体现陇西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的可视性旅游商品、民间工艺品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开发,旅游商品开发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各景区的文化体验设施、场所较为缺乏,能够让旅游者真正融入其中的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项目不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需进一步跟进。虽然省、市出台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县内也有相关配套政策,但由于政策的超前性不足,现已缺乏吸引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不明显,引导民间投入的办法不多,金融政策与资本市场的支持不够。文化旅游宣传手段单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各类新型高端及主流媒体宣传利用不够,政府引导宣传、企业出资宣传、群众广泛宣传的机制没有建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尤其缺乏既熟悉本土文化,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难以形成从策划、引导、管理层面推动发展的核心力。
三、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组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一)以深挖特色文化资源为抓手,聚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立足我县实际,深入挖掘古城历史文化、李氏文化、中医药文化资源禀赋,加强核心文化品牌建设,把古城历史文化作为“立身之本”,陇西李氏文化作为“金字招牌”,中医药文化作为“重要支撑”,以文化塑造旅游发展优势,以旅游发展彰显文化内涵,重点以“一廊两园六区”(渭水文化生态风情长廊,李氏文化产业园,中医药文化养生园,李氏寻根祭祖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休闲养生度假区,生态影视游乐区,商业文化体验区,现代农业观光区)的布局,搭建旅游与文化共生的平台,全方位推进古城文化、李氏文化、民俗文化、养生文化、新型业态文化、生态景观的深度融合,打造“祭祖圣地·人文陇西”、“历史名城·古郡陇西”、“中国药都·养生陇西”三大文化旅游品牌,逐步呈现郡望陇西、古城陇西、药都陇西的特色文化旅游内涵,提升陇西海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着力构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系。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创新区建设为平台,按照全县“十三五”发展规划和《陇西县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总体发展目标,结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和《陇西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对全域旅游发展新空间进行全域布局和优化配置,规划“一廊两园六区”文化旅游发展格局,打造集寻根祭祖、旅游观光、美食购物、康体养生、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服务功能区,由单一景区模式向综合服务景区模式转变。加快建设全县旅游集散中心,制定全县旅游交通建设规划,带动旅游、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形成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合力,积极申报国家、省、市旅游示范城市,将3-5年内创建旅游示范城市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以丰富历史文化遗存为依托,全力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建立文物遗址遗迹数据库,编制重点历史建筑保护方案,积极向上争取文化保护资金,加大文物遗址遗迹的保护开发利用力度;全面贯彻实施《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资源的采集、保存、保护工作;加快推荐申报成立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行业博物馆、专题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和“乡村记忆”博物馆等各类博物馆,对全县各类馆藏文物进行造册统计、整合展示,为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提供平台和资源。加快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形态,推动红色文化、廉政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乡土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展示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良好形象。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建设宜居宜业美好环境,强化城市软实力支撑,为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提供助推剂。
(四)以推进“旅游+”发展为突破,积极培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新业态。围绕“旅游+”发展主线,深挖城市文化内涵,发挥产业特色优势,把产品融合发展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路径抓牢抓实。发展“旅游+文化”,依托我县历史文化传奇故事,积极编排创意观赏性强、艺术水平高、文化体验深的文化演艺精品,以景区+旅游演艺、主题公园+旅游演艺等商业运作模式,创新文化演艺精品表现形式,开发旅游演艺项目,满足游客文化娱乐需求。发展“旅游+养生”,依托“一园一谷一馆”建设,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休闲养生度假产品,推进旅游业与养老服务业、医疗服务业互动发展,引导发展度假式养老产业。发展“旅游+商品开发”,依托陇西中医药文化底蕴,全面开发以养生、保健为主题的药膳、药茶、药酒等陇西中医特色商品;突出旅游餐饮文化特色,开发便于携带的“陇原三绝”名特小吃;突出传统文化,开发陇西名人剪纸、重要节会民俗产品等旅游纪念品。
(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夯实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保障基础。认真落实省、市、县制定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和措施,积极争取文化旅游产业建设补助政策,对列入鼓励类目录的文化企业和转企改制文化企业,按规定享受减免税政策;逐步加大文化旅游事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拓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解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以世界李氏文化宣传为中心,顺应市场规律,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积极与央视和省卫视等主流媒体合作,加强城市整体宣传;充分发挥网站、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兴媒体的作用,适时推出系列旅游专栏、专题节目,探索低成本、高性价比的“微营销”模式。积极完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力度,在定西工贸中专设立文化旅游专业,培养本土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建立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库,努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旅游工作队伍,推动全县旅游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16-2024 陇西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陇ICP备17002246号-1 甘公网安备62112202000057号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县门街1号 邮编: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