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情况的评议调研报告
时间:2018.05.11 16:55
——2018年4月27日在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县人大常委会评议调研组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为全面掌握全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情况,开展好评议工作,3月中下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评议调研组,深入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县书画院)和巩昌、文峰、和平3个乡镇,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同时,委托14个乡镇人大在本区域内开展了联动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贯彻落实,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日益增强。
一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网络初步形成。对照省、市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标准,围绕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不断巩固提升“达标项目”,全面加快建设“差距项目”,“十三五”期间新拓展“四馆”展厅500平方米,建设图书阅览、社教活动功能室4间200平方米,新建“百姓舞台”18个1600平方米,县图书馆、文化馆先后晋升为国家一级馆,县美术馆、博物馆正在申报国家三级馆,“百姓舞台”机制建设项目列入全国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县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面积进一步拓展。结合文化助推精准扶贫工作,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4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个,完成9个乡镇文化站的评估定级工作,完成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15个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建设,全县有线电视覆盖率、农村应急广播覆盖率均达100%,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网络初步形成。
二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日益丰富。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广泛开展文物图片、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文艺节目、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等公益性演出,定期举办讲座、展览、社教、写生采风和各类主题阅读等文化活动,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先后创建“知行课堂”“春雨讲堂”“写意家园”等一批优秀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积极倡导全民自觉阅读、广泛阅读的好习惯,陇西县被评为西北地区首个“书香城市”。围绕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中心工作,全面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文艺演出、“一村一年一次”图书服务、“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放映、“一村一月一次”共享工程活动等“送文化下乡”工作,公共文化产品惠民成效显著增强。
三是农村文化服务人才队伍逐步壮大。按照“有则优、无则立”的建设原则,大力支持群众自办文化社团发展。目前,全县共有200多支群众社团活跃在各村社,涌现出了文峰画院、双泉皮影戏团等具有当地特色的群众文化社团60余个;根据农村文化活动实际,定期组织乐器操作、广场舞等培训,不断提升村社文化人才活动技能。同时,结合“三区”人才工作计划,向各乡镇选派具有图书管理、音响操作、乐器演奏等文艺特长的文化人才指导和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通过“传、帮、带”形式支持基层文化活动开展,为部分村指导创排了村歌、舞蹈等文艺精品节目10多个,基层文化活动能力不断提升。
四是文化扶贫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依托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现有设施,积极探索书画写生和文化扶贫融合发展新路径。立足自然环境和发展实际,整合规划建设书画写生基地,按照“地方政府+文化企业+美术家协会+写生基地+贫困农户”的模式,发挥企业桥梁纽带作用,吸引全国各地画家来陇写生采风,当地群众通过提供服务和销售农产品,增加家庭收入,走出了一条“政府助推、美协牵头、文企协调、群众获利”的文化扶贫新路径。目前已在贺家川等5个行政村建成了写生基地,累计接待写生艺术家和院校师生2000多人(次),提供就业岗位60个,为群众直接创收20万元,带动中医药等农产品销售55万元,先后承接组织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精神·中国梦—美丽乡村行”赴甘肃陇西大型写生采风创作活动。2017年陇西被确定为中国美协扶贫基地与创作写生基地。
二、问题和困难
评议调研组认为,近年来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建设不平衡。虽然全县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在不断增大,但由于近年来省、市政策调整和社会发展主要矛盾转变,与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城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不够明确,措施不够具体,场馆老化、面积狭小、设施陈旧问题较为突出,住宅小区文化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居民活动需求。全县当前仍有5个乡镇没有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日常文化活动开展仅靠租用、借用其他站所和机关业务用房,各功能室配备不齐全,活动阵地不固定,影响了群众日常活动开展;城区个别乡镇文化站场地、设施被挤占、挪用现象依然存在,文化活动无从开展。随着近几年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推进,大量扶贫资金向贫困村倾斜,出现了文化服务基础建设贫困村好于非贫困村的现象,文化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
(二)文化服务保障资金投入亟需加大。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历史欠账多,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一定差距。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经费被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乡镇财政投入主要集中于添置文化设施,对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开展群众活动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一些乡镇的文化投入没有纳入经常性财政预算,开展文化活动主要靠跑单位、拉赞助,文化投入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全县多元化文化投入体系尚未形成,社会化资金投入较少,激励政策不足,县财政有限的资金难以满足公共建设的实际需求。
(三)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仍需提高。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全县公共文化服务现有供给能力存在供不应求、供非所求的问题。目前为群众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缺乏与群众文化需求相衔接,文化产品供给与群众需求不相匹配,导致群众参与程度有所下降,造成了文化资源和资金投入的浪费。比如,“农家书屋”部分图书长期闲置,“农村电影放映”影片更新不及时,对群众缺少吸引力,全县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缺乏。部分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定编,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公共文化工作的需要,如美术馆、博物馆从1996年独立办公以来,编制人数一直没有增加。全县公共文化管理服务人才和各类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力量薄弱,每个乡镇在册的文化工作人员仅为2人,其中文化岗只有1人,与国家文化部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每站要达到3名专职文化干部的要求相差甚远;各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不同程度存在“在编不在岗”“专干不专”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长期稳定开展。同时,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积极性不高,主体意识不强,导致优秀传统文化失传,民间文化传统也因后继乏人而难以有所作为。
(五)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合力尚未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工作量大面宽,在工作推动上除文广局外,又延伸涉及到财政、教育、民政、发改、住建、旅游、体育运动中心等多个政府组成部门,目前由于全县缺乏统一高效的协调机制,各个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各自为政、自成一体,对本单位涉及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相关工作单独施行,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部门联动的工作合力没有形成,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现象较为突出,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社会整体效用的有效发挥和群众文化共享权益度的提升。
三、工作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调研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全面统筹,推动城乡公共文化均衡发展。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心,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在公共文化项目建设过程中,认真筛选符合实际的公共文化设施项目,集中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设计,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积极争取项目,在现有场馆基础上,对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室进行改扩建;于“十三五”期间完成未实施综合文化站建设乡镇的工作任务,实现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常态化制度化,发挥好乡镇综合文化站作为镇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主体作用。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委的决策部署,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争取政府项目新建、帮扶单位援建、外出致富能人捐建等方式,在做好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巩固提升的同时,全面推进非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补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短板,不断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基础建设。
(二)加大投入,建立稳定长效经费支撑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稳定增长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使用的投入扶持力度,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财力保障。对群众文化活动所需设备的添置与更新进行适当财政补助,尤其对基础差、财政弱的乡镇进行适当倾斜,进一步激发群文工作的积极性。探索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运行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领域,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三)因地制宜,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围绕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文化需求,应逐步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自下而上的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按需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根据群众的需求及时更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动态调整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更加全面、精准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针对不同地域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通过政府财政购买、志愿者服务、民间社团配送、节庆文化活动开展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提供秦腔、小曲、文艺舞蹈、书画创作培训等公共文化产品,满足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深入挖掘我县丰厚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搭建旅游与文化共生平台,着力打造本土文化品牌,使本土文化资源焕发现代活力,服务现代生活。
(四)创新机制,培育壮大全县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按照省、市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精神,进一步创新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大力引进文化专业优秀人才,配备好专职文化干部,并按相关政策落实好相应的待遇。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和文化社团“结对”帮扶等形式,扶持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鼓励和扶持基层群众中的各类文化人才、文化活动骨干积极发挥作用。积极争取财政补贴,对活动组织能力强、队伍建设好、运行规范的文化社团进行补助,进一步调动文化社团自发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培育壮大农村文化社团。
(五)强化保障,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协调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推进优势互补,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源布局,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合力,全面提高群众公共文化服务共享权益度。建立科学的考核考评体系,把公共文化发展成效纳入全县综合目标责任管理考核体系,科学制定考核内容和考评方式,将设施建设等硬件要求和活动开展、社会效益等软件要求列入考评内容,并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所占的权重,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文化滋养和智力支撑。
Copyright © 2016-2024 陇西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陇ICP备17002246号-1 甘公网安备62112202000057号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县门街1号 邮编: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