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布局调整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8.11.08 17:13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学校布局调整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为全面掌握相关情况,9月中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始终坚持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稳妥推进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结构调整,全县学校布局日趋合理。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学校布局结构。2009年以来,根据国家、省市县关于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精神,结合我县教育发展实际,按照“均衡性、人本性、规范性、适度超前性”的原则,在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坚持扩建与新建相结合,改办与调整相结合,县上先后组织制定和实施了4次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通过进行学校布局调整,集中力量办好城区教育,撤并了农村分散不合理的中小学校,对乡镇(学区)初中及中心小学进行改扩建,为全县教育事业的均衡协调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加快推进城区学校规划调整。县上科学研判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区学龄人口不断增长、农村人口流动加快等因素,研究制定了《陇西县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12年—2018年)》《陇西县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结构调整规划(2017-2025年)》和《陇西县2017年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结构调整计划》。2012年,重点完成了陇西三中、巩昌中学、渭州九年制学校的资产置换、学校搬迁、教师划转和招生工作;2013年以来,依托“全面改薄”、普通高中建设等项目,先后对陇西二中、文峰中学、南安中学、实验小学、城关二小等133所学校进行改扩建;2014年,划拨土地86亩,规划新建陇西县思源实验学校,2016年秋季建成投用,增加学位2430个,极大地缓解了城区“大班额”问题;2018年,划拨土地81亩,规划实施总投资9382万元的文峰九年制学校,预计2019年底全面建成。
三是审慎推进农村学校布局结构。根据县域义务教育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生源流动变化趋势,综合考虑办学成本和满足学生就学需要的基础上,稳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2013以来,合并学校16所,撤并学校2所,改办3所九年制学校为完全小学,改办62所小学为教学点,撤销无人教学点58个。制定了《陇西县中小学闲置校产处置管理实施意见》,对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校产的进行妥善处置和管理,各学区积极利用、盘活校产,发挥了闲置教育资源应有效益。
四是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多年来,我县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以扩大资源总量、优化结构布局、提高保教质量为重点,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适龄幼儿“入园难”问题得以有效化解。2013年以来,先后完成县幼儿园、巩昌幼儿园、铁路幼儿园改造建设;依托贫困村和行政村幼儿园建设项目,新建、改造村级幼儿园95所;县政府出台《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实施意见》,通过规划小区配建、民间资本兴办,累计新建民办幼儿园14所。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县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城镇化加快发展带来的人口分布新变化,以及农村山大人稀、住居分散的实际,目前中小学布局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城区学校布局不尽合理。近年来,随着城区人口不断增长、家长追求优质教育资源择校就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就读,城区学龄人口逐年增加,群众迅速增长入学需求与城区学校布局结构规划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加剧。大班额问题比较严重,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133个55人以上大班额全部集中在城区和文峰镇区,渭州学校和思源学校人数均超过了2500人,县幼儿园等4所公办幼儿园班额都比较大,不符合省教育厅相关要求。布点工作相对滞后,城关西片区仅有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柴家门村(棚改区)没有小学,五一村、二渠村附近没有小学,公办幼儿园数量偏少;文峰镇区现有幼儿园、小学和初中依然无法满足学生入学需求。办学标准不达标,城区的巩昌中学、南安中学、渭州学校、实验小学、城关一小、城关二小、红星小学、园艺小学等8所学校和崇文中学、文峰初中、文峰小学、东铺小学、尉家店小学等5所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和校舍面积均低于省定办学标准。
二是农村学校布局亟待优化。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出现农村学龄人口流动加快,学校生源逐年减少,教育教学资源闲置等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规划亟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初中学校规模萎缩,全县农村现有36所初中阶段学校人数少于800人,平均班额远低于城区学校,其中有7所学校人数不足100人。大量适龄小学生流向城镇学校就读,农村小学、教学点出现大量“麻雀校”,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出现闲置现象。同时,乡镇中心小学不具备寄宿条件,家长校外租房陪读,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群众经济负担。
三是城乡校际之间差距明显。近年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人口及学生流动给城乡中小学学校规划布局带来了巨大挑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严重,“乡村弱”和“城镇挤”的问题加剧。城区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乡镇中心校与村校教学点之间,在教育理念、管理水平、硬件设施、师资队伍、教研教改、教育质量等方面差距愈发明显。
四是学前教育资源依然短缺。近年来学前教育项目主要向农村倾斜,城区项目建设实施较少,导致城区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加之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追求,公办幼儿园入园难、大班额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群众反映强烈。人口较多的首阳、菜子等乡镇务工人员增多,两个乡镇中心幼儿园难以满足适龄幼儿入园需求。同时,学前教育教师严重不足,按照师幼比1:13测算,全县公办幼儿园尚缺教师600人左右,教师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县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大短板。
五是师资力量配置有待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布局调整的重要内容,我县师资队伍从编制确定的总量看能够基本满足学校正常的教学需要,但是依然存在教师年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农村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英语等学科教师不足等突出问题。同时,各级各类学校普遍缺少校医、心理健康教师、营养餐计划及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
三、工作建议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科学统筹规划学校布局。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城乡总体规划框架范围内,按照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等,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用地进行控制与预留。按照“学校分布均衡、服务半径适中、服务人口合理”的思路,综合考虑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和城镇人口增长趋势,以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学龄人口变化、交通区位改善、教育改革等因素,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制定完善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规划,制定布局规划年度调整计划,加快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着力化解“城区挤”和“农村弱”的问题。
二是着力破解难题,优化城区学校布局结构。根据城区发展建设需要和未来人口预期,将学校布局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相结合,与改造办学薄弱学校相结合,与学校划片招生计划相结合,统筹城区学校布局规划调整,着力化解城区“大班额”和“择校热”难题。结合棚户区改造建设等,提前预留出学校扩建用地,拓展实验小学、城关二小、红星小学、民族小学、文峰小学和尉家店小学等骨干学校发展空间,力争达到省定办学标准要求。依托“全面改薄”等项目,对西铝学校、紫来学校、文峰尉家店小学、铁路幼儿园、文峰幼儿园等进行扩容改造建设,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前布点新建学校,将新建学校建设规划全面纳入城区建设长远规划,在城区规划建设2所小学和1所九年制学校,文峰镇区在加快新建文峰九年制学校建设步伐的同时,再规划新建1所九年制学校,持续增加城区学位供给。
三是坚持促进公平,稳妥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结合未来人口变化趋势、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综合考虑交通条件、生源情况、办学效益等因素,稳妥推进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着力构建学区“两校一园”为主体,完全小学、教学点和附设园为补充的农村格局,整合优化农村初中阶段学校布点,将规模较小的初中或九年制学校进行改办或转制,不断提高农村初中办学效益;加快学区寄宿制中心小学的配套建设与管理,统筹经费投入和项目建设,落实好改水、建厕、建食堂等配套设施,切实保障学生和教师的基本生活需求;保留边远山村交通不便的村小和教学点,防止学生辍学现象的发生,加强教学点和附设园教育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就近上学需求。
四是依托项目建设,扩大城区学前教育资源。坚持合理规划城区幼儿园布局,提前预留教育建设用地,加快实施东城路幼儿园和柴家门幼儿园建设步伐,确保2019年建成投用。同时,今后2-5年,在城区和文峰镇区各规划新建2所公办幼儿园。积极推进小区配套学校项目建设,督促开发企业认真落实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居住人口相对集中没有配套建设幼儿园的小区要补建幼儿园,引导城区幼儿就近入园,缓解城区公办幼儿园入园压力。采取集团化办园、名园办分园和联盟办园的方式,分流城区大规模公办幼儿园幼儿,化解公办幼儿园“大班额”问题。
五是妥善处置利用,着力盘活教育教学资源。修订完善撤并学校校产处置办法,进一步明确学校土地、校舍的产权,为规范校产管理和处置奠定基础。稳妥地处置闲置教育教学资源,对撤并学校资产的处置本着教育优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在全县、学区进行优化调配使用。同时,充分考虑未来恢复建校的可能,对闲置的校舍,探索转交乡镇、村社依法依规使用、管理、维护,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避免出现校舍闲置废弃、擅自变卖校产、违法侵占校产等现象,切实防止学校国有资产的流失。
Copyright © 2016-2024 陇西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陇ICP备17002246号-1 甘公网安备62112202000057号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县门街1号 邮编: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