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铺就扶贫路
时间:2018.03.15 08:44
——陇西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绣花式”扶贫工作纪实
福星镇新坪村被确定为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帮扶村的5年来,陇西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聚焦重点合力攻坚,落实资金改善基础条件,发展产业增加收入,靶向施策,大力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目前,该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富民产业初步培育成型,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
路通了、新房住上了,群众生产生活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新坪村全村426户群众散落在福星梁两侧的沟沟岔岔,根据地形地貌形成了17个村民居住点,地域面积大,群众居住分散。
要致富,先修路。陇西县人大常委会机关从道路建设入手改善新坪村的面貌。帮扶干部在用脚步丈量了全村的道路后,邀请县交通局技术人员拿出了一个“一纵四横”的新坪村道路建设规划。
2014年,伴随着县乡二级公路安福路建成通车,狭长而又闭塞的新坪村疏通了道路屏障,安福路穿村而过,将全村6个社中的4个社串了起来。2015年,依托农村道路通畅项目,硬化胜利社到安福路的道路。2016年,依托农业发展项目,硬化马营滩社到安福路的道路。2017年,投入资金150.8万元,硬化高家山两条入社道路2.9公里;投入资金109.2万元,硬化马营滩入社道路2.1公里;投入资金192.4万元,硬化雷坪入社道路3.7公里。5年来,该村共修建柏油路6.8公里,硬化村社道路12.6公里,实现了柏油路通村、水泥路入社的目标,老百姓行路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走进新坪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现场,一座座崭新的小院落错落有致,显得自然、轻松、质朴,让人赏心悦目,呈现出浓郁的乡村风情。该项目共建设新型农家小院15座,根据易地搬迁农户家庭人口数量,分为建筑面积60平方米、80平方米、100平方米三种户型。除去项目资金,每户搬迁群众仅需出资2万元至4万元就能搬进新家。同时,为了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协调县、镇政府引导搬迁农户培育发展畜牧养殖产业,通过争取项目资金,为每户农户补助资金5000元用于建设养殖圈舍,并为养殖2头以上西门塔尔牛的农户再补贴8000元。
对口联系帮扶5年来,陇西县人大常委会机关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全力加快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网改造、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集中解决了一大批贫困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难题。截至目前,全村实现了梯田化,自来水和动力电实现了全覆盖,贫困户安全稳固住房比例达到了95%以上。
特色富民产业找准了,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渠道更宽了
新坪村位于陇西县西北部,距县城36公里,气候干燥,年平均降雨量370mm,平均气温4.5℃,无霜期125天,海拔2350米。
当时,受思想观念、发展条件等综合因素影响,新坪村没有形成特色产业,群众收入主要来自种植收入,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难度很大。陇西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在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反复论证基础上,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镇村社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的意见,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在全村探索推行“5532”“5522”“5412”(“5532”即贫困户贷款5万元,种植5亩全膜玉米或优质牧草,养基础母牛3头,年增收2万元;“5522”即贫困户贷款5万元,种植5亩全膜玉米或优质牧草,养基础母羊20只,年增收2万元;“5412”即贫困户贷款5万元,种植1亩中药材、1亩马铃薯、1亩全膜玉米、1亩饲草,输转劳动力1人,年增收2万元)促农增收产业发展模式,确保每户群众都有增收产业,为贫困农户稳定增收提供可靠的产业支撑。
特色产业确定以后,陇西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帮扶干部和镇村干部为113户建档立卡户贫困户每户按照5万元的标准,协调金融单位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65万元,成立了新坪村互助资金协会,先后为农户发放贷款50余万元,有效地解决了贫困群众缺发展资金的难题。
针对部分养殖户劳力不足、机械化程度低的实际,陇西县人大常委会机关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争取福建省连江县对口帮扶资助金10万元的基础上,机关出资7.7万元,为全村有养殖意愿的建档立卡户资助铡草机69台,不仅为养殖户节约了劳力,还推动了全村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
经过5年的循环滚动发展,牛羊养殖已成为新坪村的特色支柱产业。据统计,目前全村牛存栏420头,羊存栏2000余只,养殖户达到340户,老百姓养殖收入人均达到2300元。
明确“怎么扶持”,为“扶真贫”奠定基础
扶贫首先要扶“志”。刚开始联系帮扶时,针对贫困户自力更生、自我发展、主动脱贫的意识不强,部分群众甚至认为国家支持、干部帮扶理所当然,“等靠要”思想严重的情况,陇西县人大常委会机关组织开展了“助春耕、话发展”活动,机关干部职工捐助资金1.5万元,为特困户购置化肥16吨、地膜40卷。帮扶干部带着“礼品”上门,引导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理念和志向,鼓励他们辛勤劳动、发展产业,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实现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扶贫关键要扶“智”。陇西县人大常委会机关紧紧围绕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和持续增收的能力,协调、邀请县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方面的专家,开展种养技能培训652人次,现场对家庭适度规模养羊、养牛环节的圈舍修建、优质引种、科学饲养、料草储备等进行培训,为全村发展养殖产业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找准贫困户与用工企业需求的对接点,组织367名富余劳动力有针对性地参加县上举办的劳务输转培训班,引导全村200余名群众外出务工。
扶贫更要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2017年,新坪村有17名学生考上了大学。这17名学生中,有两名学生比较特殊:高家山社的张望霞,3岁时父母因病去世,一直以来都是姥爷、姥姥在照顾。然而,老人年事已高,家庭陷入困窘。坪道社的李生辉拿到梦寐以求的兰州交通大学录取通知书后高兴良久,但想到离异多年的父母、身体残疾的奶奶和常年患病的爷爷,孩子心中忐忑不安。
了解情况后,帮扶干部在替这些孩子高兴的同时,积极联系陇西县教体局、团县委和民间助学组织寻求资助。8月29日,在定西市“青苹果助学金”发放仪式上,张望霞、李生辉都领到了圆梦象牙塔的5000元资助。
广场有了、路灯亮了,山梁梁上的村庄越来越美了
新坪村由原来的两个村整合而成,原有的村部位置偏僻、地方狭小,给群众办事、干部办公带来了很多不便。针对这一现状,陇西县人大常委会机关通过争取农村基层组织阵地建设项目,落实资金80余万元,重新选址规划建设了新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设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建成了村卫生室。
活动场所建成后,村上深入实施“驻村代办、强基为民”工程和“民事代办”制度,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养老保险、医疗低保等办事窗口前移到村,组织驻村干部和帮扶干部轮流值班,全面推行以“马上办、代着办、领着办、流动办”为主要内容的“民事代办”活动。截至目前,累计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3200余件,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为了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陇西县人大常委会机关衔接县发改、文广部门落实项目资金30万元,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出资4万元,在新坪村文化广场建设了一座乡村大舞台,购置安装路灯10盏,在村部附近建成村级文化墙,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村规民约,从思想上、行动上切实提高村民自身素质和注重环境卫生的自觉性。现在,每当农闲季节,村里都要举办文化体育活动,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与此同时,陇西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帮扶工作队坚持把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督促全村开展全域无垃圾综合整治行动,坚持每周一清扫、每月一整治的工作机制,集中开展了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现在,老百姓讲卫生的习惯已基本养成,不仅自觉收拾自家房前屋后的土堆、粪堆、草堆,还主动加入了打扫公共卫生的行列,全村面貌焕然一新。(魏振坤)
Copyright © 2016-2024 陇西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陇ICP备17002246号-1 甘公网安备62112202000057号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县门街1号 邮编: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