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08.19 17:57——2022年8月19日在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为全面掌握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情况,8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文峰镇桦林村、莫建成艺术博物馆、古莱坞景区、靛坪村非遗酒坊等12处景区景点,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全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基本情况
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秦设陇西郡,历来是郡、州、府等治所,也是古丝绸之路商埠重镇和区域经济文化中心,是天下李氏的发祥地,境内有丰富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等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有威远楼、战国秦长城、文峰塔、李家龙宫等遗址遗迹及仁寿山森林公园等人文景观,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具有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前景。近年来,我县把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作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强县”战略,不断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快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持续健全完善组织保障。以全域旅游为统揽,突出陇西李氏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两大特色,挖掘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康养休闲、民俗非遗等资源,围绕实施世界李氏文化中心品牌建设工程、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提升工程、李氏文化带动示范拓展工程、李氏文化联动融合发展工程等四大工程,制定印发《陇西县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打造世界李氏文化中心实施方案》,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四大家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及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立足实际,紧密结合《陇西县旅游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一城一带三区”基本空间发展战略布局,着力打造李氏寻根祭祖圣地和旅游康养休闲基地,以文化、体育、红色精神、工业、节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丰富旅游产品和产业要素,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和品位,打响“李氏郡望·康养药都”品牌。
二是有力推进文旅项目建设。结合文化品牌打造及县域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谋划、论证和建设工作。谋划概算总投资4000多万元的人民影剧院改造提升、陇西文化体育公园、公共体育场田径跑道及足球场建设和渭河风情线健身步道建设等4个中央预算内投资和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其中人民影剧院改造提升、渭河风情线健身步道二期项目已完成建设工作。积极推动完成概算7800多万元的碧岩珠帘、文峰镇桦林村、世界李氏文化名人园陈列布展、陇西古莱坞太清溪街改造和女娲湖新建、文旅振兴乡村旅游示范村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工作。投资3.1亿元的陇西县城区立体停车场及城市智慧停车平台项目和陇西县旅游集散中心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总投资2.4亿元的北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预计于9月份开始动工建设,世界李氏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将结合棚改项目同步实施。申请各级各类文物保护资金约400多万元,用于宝庆寺过殿和棂星门维修、战国秦长城遗址保护、馆藏书画修复、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升级改造等文物保护项目。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省、市体育建设项目投资,有效改善了基础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
三是深入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按照“1+4”节会模式,借助陇西李氏文化品牌,积极谋划李氏文化相关节会,组织开展“点亮陇西堂·近享好风光”五一文化旅游、四月八民俗文化节、“5·19”旅游日暨“近享陇西好风光”文旅宣传推广和“自然遗产日”定西市非遗宣传展示等系列活动。今年以来,全县节庆假日活动已累计接待游客70多万人(次),实现文旅产业带动节日经济近2亿元。持续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充分利用省文旅厅“快手大V”宣传推介活动和“抖音”“头条”“微视”等视频直播媒体,在兰州高铁西客站候车大厅LED广告屏投放循环播放广告,积极组织参加省市组织的省内专题推介和重庆、成都、西安等地文化旅游资源推介会,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推介陇西旅游资源。结合乡村旅游消费热点,积极指导推进鱼家柯寨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引导文峰镇桦林村、昌兴源生态山庄等结合自身优势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发展模式,积极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摄影比赛、锅庄舞展示等特色经营活动,持续提高乡村旅游吸引力。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特色旅游品牌打造不够到位。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尚处于开发起步阶段,对全县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还不够,特别是对李氏文化品牌和中医药文化品牌打造不够到位。在“李氏文化”挖掘方面,对涉及的历史、人文、轶事和具有民俗性的本源缺乏深层次的探讨、挖掘和研究。在中医药文化方面,虽然我县境内中医药资源丰富,但在打造“中国药都”品牌、建设中医药养生康养胜地方面工作较为滞后。同时,我县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目前已申报国家、省、市级别的就有36项之多,具有打造集名人故里、民俗、农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的潜力,但由于缺乏宣传推介和包装策划,全县文化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二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度不足。受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我县自然景观中原有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很好展示,对人文资源的挖掘不深,致使悠久历史文化和特色风土人情难以凸显。对本土文化内涵挖掘还不够深入,开发利用程度低,历史文化元素嵌入城乡综合发展还不够到位,在文旅融合发展上系统研究策划不够。全县旅游商品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对能够体现陇西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的可视性旅游商品、民间工艺品缺乏应有的挖掘和开发,旅游商品开发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各景区的文化体验设施、场所较为缺乏,能够让游客真正融入其中的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项目不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是旅游景区景点打造有待完善。旅游产业结构单一,游客多层次、多样性“吃住行”“游购娱”需求得不到有效激发与释放。部分景区的旅游功能区与产品项目开发随意性较大,产品建设档次和水平较低,新业态旅游产品培育少,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文化探寻、民俗体验等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较强的旅游产品、旅游项目缺乏,不同景区之间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县内景区旅游线路规划及景区道路、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大。乡村旅游启动缓慢,还没有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游客住宿、交通等基础条件配套滞后。
四是历史文物遗址保护措施不够。由于机制、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致使众多遗址遗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较为滞后,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上档升级。如对县城北关明城墙的保护措施和综合治理还不到位,对战国秦长城的保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名胜古迹保护开发利用不够,如仁寿山景区部分道路和景区服务设施年久失修,既影响群众观光体验,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对保昌楼虽然进行了维修,但对周围环境的融合改造不够到位,通往保昌楼景区的道路弯曲狭窄,没有及时改造修复;文峰塔周围环境的改造工作也处于停滞状态,环境卫生较差,缺乏必要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全县非遗保护名录的体量还不大,现有非遗项目还存在层次不高的问题,与我县文化底蕴和经济发展程度不相适应,县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展示和开发利用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五是产业发展机制保障仍需健全。虽然省、市出台了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在立足县内资源用足用活政策方面还有差距;文化产业投资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的办法不多,金融政策与资本市场的支持不够。文化旅游宣传手段单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各类新型高端及主流媒体宣传利用不够,政府引导宣传、企业出资宣传、群众广泛宣传的机制还不健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尤其缺乏既熟悉本土文化,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三、工作建议
(一)创新思路,进一步打造县内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立足我县实际,深入挖掘古城历史文化、李氏文化、中医药文化、非物质遗产文化资源禀赋,加强核心文化品牌建设,擦亮陇西李氏文化“金字招牌”,把古城历史文化作为“立身之本”,中医药文化作为“重要支撑”,以文化塑造旅游发展优势,以旅游发展彰显文化内涵,重点以“一廊两园六区”(渭水文化生态风情长廊,李氏文化产业园,中医药文化养生园,李氏寻根祭祖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休闲养生度假区,生态影视游乐区,商业文化体验区,现代农业观光区)的布局,搭建旅游与文化共生的平台,全方位推进古城文化、李氏文化、民俗文化、养生文化、新型业态文化、生态景观的深度融合,打造“祭祖圣地·人文陇西”、“历史名城·古郡陇西”、“中国药都·养生陇西”三大文化旅游品牌,逐步呈现郡望陇西、古城陇西、药都陇西的特色文化旅游内涵,提升陇西知名度和影响力。科学规划编制《世界李氏文化中心建设规划》,整合李家龙宫、明城墙遗址、北关老街区等现有资源,建设祭祖区、经营区、展示区、观光游览区、餐饮休闲区等区域,配套建设相关景点建筑,加快建设全县旅游集散中心,带动旅游、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全力打造“游在周边、吃住在陇西、娱乐在陇西”的旅游集散地和“1小时经济圈”。
(二)挖掘资源,进一步促进文旅产业多元融合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县政府及文化旅游主管部门要找准发展契合点,切实推动文化旅游互融共促,良性发展。要紧贴新型文化业态下,游客对于文化旅游产品的高端化需求,依托我县文化旅游资源禀赋,积极创排观赏性强、艺术水平高、文化体验深的文化演艺精品,以景区+旅游演艺、主题公园+旅游演艺等商业运作模式,创新文化演艺精品表现形式,开发旅游演艺项目,满足游客文化娱乐需求。积极开发融入陇西李氏文化、中医药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休闲影视文化元素的旅游纪念品,突出陇西李氏文化内涵,实现个性化、创意化、高端化。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来重点培育,大力发展现代影视、民间工艺、现代传媒等产业,培育一批文化骨干企业。有效整合县域旅游资源,打造李家龙宫、威远楼、古襄武邑牌坊、仁寿山景区、保昌楼、古莱坞、文峰塔等一批文化遗址遗迹和景点的精品旅游线路,全力构建我县旅游发展新格局。
(三)强化措施,进一步推动旅游景区景点品质提升。围绕全县旅游业发展建设规划,着力加快旅游景区、旅游名镇、旅游综合体建设。通过争取项目、引进外资等形式,全面加快世界李氏文化中心、古莱坞文化旅游创意园、双龙口李氏花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在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融入文化元素,提升景区文化底蕴,着力打造一批核心文化旅游景区。大力发展中医药旅游产业,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打造特色旅游名镇,进一步提升全县旅游综合实力。结合旅游专业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沿线周边农业风光和自然景观为基础,根据各乡镇农业种植结构和地域特色,开发一批集休闲观光和采摘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建设特色农家乐、休闲农庄、旅游特色示范村,形成具有我县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加快全县游客集散中心建设,为游客提供调度、集散、咨询、运输、票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推动县内旅游景区与各级交通路网道路建设,实现旅游路线合理布局、各旅游目的地之间安全畅通。
(四)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结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建立历史文化遗存数据库,编制重点历史建筑保护方案。加大文物保护修复力度,抓好仁寿山、保昌楼、文峰塔等知名景点的保护开发利用。全面贯彻实施《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资源的采集、保存、保护工作。做好陇西云阳板、陇西民歌、仁寿山庙会、陇西扇鼓舞、陇西皮影戏、靛坪大曲、海兴银楼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继续开展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申报评定和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命名工作,努力完成陇西民歌、陇西腊肉等非遗项目的等级晋升。积极推荐申报成立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行业博物馆、专题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和“乡村记忆”博物馆等各类博物馆,真正让文化遗产贴近群众,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五)完善机制,进一步营造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良好环境。认真落实省、市、县制定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和措施,积极争取文化旅游产业扶持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解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积极探索景区利用所有权、经营权或门票收入作抵押进行融资的新方式,调动民间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积极与央视和省卫视等主流媒体合作,加强文化旅游品牌宣传;充分发挥网站、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兴媒体作用,适时推出系列旅游专栏、专题节目,探索低成本、高性价比的“微营销”模式。积极完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力度,培养本土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建立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库,努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文化旅游工作队伍,推动全县文旅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Copyright © 2016-2024 陇西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陇ICP备17002246号-1 甘公网安备62112202000057号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县门街1号 邮编: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