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的报告
时间:2023.11.20 22:55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要求,高质量推进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9月中旬,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深入到通安驿镇、宏伟乡、权家湾镇、渭阳乡等乡镇,采取现场察看、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战略部署及省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作要求,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补齐“三农”工作短板和加快农业强县建设的重要抓手,紧扣“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目标,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全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规划设计抓精细。县人民政府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来抓,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作谋划推进情况汇报,统筹抓好工作落实。在近年来已建设高标准农田 19.3 万亩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陇西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陇西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水资源高效利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积极谋划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在福星镇万亩高标准农田及粮食(马铃薯)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示范基地建设中,坚持高起点规划,整流域实施,强基础配套,促群众增收,建成高标准农田 2.8万亩。在首阳镇水月坪村—李家营村高标准农田水资源高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科学编制规划,引进国企农科集团参与建设和融资,昔日的“馒头山、巴掌田、鸡窝地”等地形复杂、田块细碎的山间田地得到连片平整,设计建设节水灌溉农田 8000亩,有效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是周密安排部署,加快进度保质量。县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严格按照“早开工、早建成、早交地、不误农时”的原则,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采取分工协作、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等措施,每天至少完成1000亩的任务量,于10月底前全部完成田块整治。同时,紧盯建设质量,强化项目监管,坚持新修和改造提升相结合,加大田间道路、渠系等附属工程配套建设力度,对项目实施区域实行整山系、整流域推进和宜机化改造,统筹开展土地流转、撂荒地综合治理,在11月底前全面完成所有建设任务,实现当年建设、当年耕种、当年收益。反映我县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铁牛闹春耕”的专题片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宣传报道,报道肯定了我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三是健全长效机制,强化管理增效益。为了进一步规范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强化对设计、施工、监理、检查、验收等重点环节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县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全面落实“5+1”质量进度管理的长效机制,实行常规集中约谈、负面清单、现场观摩评比和周调度等制度,从规划、督导、检查指导等多个层面抓质量进度和安全生产,打破坡界、村界、地块等方面限制,有效解决了地块问题和撂荒问题,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集约化、集成化的效果显现,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四是优化配套措施,示范带动兴产业。我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补足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田间道路、渠系配套以及生态流域治理、撂荒地整治相结合,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打造了一批集中连片、设施配套、节水高效、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示范点和示范基地,深入实施“163”工程即实施 1 个整乡镇推进工程 (双泉镇),建成福星、通安驿、宏伟、权家湾、首阳等 6 个万亩片带,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打造“高标准农田+”模式,建设 3 个万亩示范基地[在福星镇建设一个万亩“高标准农田+粮食(马铃薯)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示范基地”,在通安驿镇建设一个万亩“高标准农田+宜机化改造示范基地”,在首阳镇建设一个万亩“高标准农田+水资源利用示范基地”]。通过集中连片的整治,农业抗灾能力显著增强,生产条件极大改善,质量产能明显提升,群众收入大幅增加。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县人民政府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委工作要求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制约因素影响科学统筹。由于农村集体土地权属关系、 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等现状差异,加之一些乡镇、村组对发展现 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前瞻性不够,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性、 紧迫性认识不足,从而使连片区域农田产业布局、土地流转、水 系建设、电力设施、田间道路、农田林网、村庄环境等方面的整 体规划科学全面统筹不够,项目申报时往往局限于眼前的改善农 业生产基础条件,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连片程度低,面积小而散, 与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要求不 相匹配。如巩昌镇崖湾村2023年计划实施高标准农田2000亩,而该村仅有农田2000多亩,且南部山区因地形限制,地块零碎,最终因条件限制无法完全实施,在实施了600亩后调整到权家湾镇实施,影响了整体工作进度。
二是配套资金落实缺口较大。受地方财力所限,目前组织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仅依靠上级拨入的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照钱打卦”,自实施项目以来,2022年项目由县级财政按照亩均200元的标准进行了配套,而2023年实施的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县级配套资金只有100万元,每亩仅100元的标准,与省级要求亩均300元的标准相比仍有差距。
三是项目监管机制相对滞后。调研中了解到项目施工中原田表土未执行剥离还原,耕地上下土层被打乱,土壤表层养分缺乏,土体紧实,可耕性差;田埂坡度过于陡直,遇到汛期或连续的雨季,加之排水渠系施工质量不高,损坏、堵塞现象的存在,造成田埂滑坡、水土流失的隐患;田间配套砂石路路面不平整、水毁现象时有发生;因管护资金、机制、认识等因素影响,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交由乡镇、村社、流转大户管护后,缺少必要的日常管护措施,项目区道路、节水设施、行道树栽植等配套得不到有效维护和及时修复,带病运行,另外土壤改良培肥措施方面投入少,难以长久发挥应有的效益。
四是主动服务群众意识不强。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日益普遍,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部分区域农民降低耕种指数,或将原来的精耕细作改为粗放式经营,更有甚者撂荒耕地,这些农民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愿非常高,希望借此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加大机械化作业,在有效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但部分乡镇、村集体等基层组织缺乏主动担当作为意识,争取项目的意愿不强烈,积极性不高。
三、工作建议
针对存在的困难问题,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一要因地制宜,优化规划设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要求,认真落实国家近期出台的农村宅基地审批、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等政策措施和部署要求,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必须强调规划的龙头地位,以规划为引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中投入、共同建设”的要求科学编制土地整治专项规划。规划编制由县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协调,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水利和交通等规划相衔接,从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出发,科学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和任务,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突出体现现代农业区域特点和农产品品牌价值,不仅要有生产功能,还要有生态景观功能、传承农耕文化功能。可根据不同区域类型,优先选择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开发潜力大、配套能力强、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的乡镇,建设一批示范工程,发挥辐射带动动能,选准区域,严格标准,以点带面,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二要整合财力,加大项目投入。面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目前的亩均投资标准偏低,将会一定程度地制约项目建设实效性的发挥,因此要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各司其职、各计其功”的要求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共同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鼓励农民自筹资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探索信贷资金、民间资本等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模式和途径,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
三要尊重民意,完善管理制度。在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要按照中央有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要求,认真做好地籍调查和权属管理工作,确保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得到保障,在此基础上,使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土地产权能够合理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治理。要结合土地流转和“一张图”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整治项目在线备案制度,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进行集中统一、全面全程监管,并及时向社会公示,接受公众和社会监督;要建立档案管理制度,确保项目区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资料得到有效利用,对已建成和新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及时划界、设立标志、上图入库、实施永久保护。
四要部门联动,保证项目质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涉及到农业和农村工作诸多领域。要进一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筹规划、整合资金”的工作机制,健全集中统一、分级负责的监管制度,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推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良好局面。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监管、统一验收”,着力解决标准执行不力、工程进度较慢、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确保资金投入到位、技术指导到位、监督管理到位,真正做到优化配置资源,捆绑使用资金,灵活运用政策,催生综合效益。
五要健全机制,加强建后管护。要加强对项目工程建后管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发挥乡镇、村管护高标准农田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要完善工程后续管护制度,转变重建轻管、重工程轻利用的观念,按照“谁收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产权归属和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提高管护水平,探索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和村民议事会制度,建立用建结合的长效机制。
Copyright © 2016-2024 陇西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陇ICP备17002246号-1 甘公网安备62112202000057号
地址: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县门街1号 邮编:748100